LLVM 介绍
LLVM项目是模块化、可重用的编译器以及工具链技术的集合。LLVM是构架编译器(compiler)的框架系统,以C++编写而成,用于优化以任意程序语言编写的程序的编译时间(compile-time)、链接时间(link-time)、运行时间(run-time)以及空闲时间(idle-time),对开发者保持开放,并兼容已有脚本。
趣闻:Chris Latter本来只是想写一个底层的虚拟机,这也是LLVM名字的由来,low level virtual machine,跟Java的JVM虚拟机一样,可是后来,llvm从来没有被用作过虚拟机,哪怕LLVM的名气已经传开了。所以人们决定仍然叫他LLVM,更多的时候只是当作“商标”一样的感觉在使用,其实它跟虚拟机没有半毛钱关系。官方描述如下:The name “LLVM” itself is not an acronym; it is the full name of the project. “LLVM”这个名称本身不是首字母缩略词; 它是项目的全名。
传统的编译器架构
- Frontend:前端,词法分析、语法分析、语义分析、生成中间代码
- Optimizer:优化器,中间代码优化
- Backend:后端生成机器码
LLVM 编译器架构
- 不同的前端后端使用统一的中间代码LLVM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(LLVM IR)
- 如果需要支持一种新的编程语言,那么只需要实现一个新的前端
- 如果需要支持一种新的硬件设备,那么只需要实现一个新的后端
- 优化阶段是一个通用的阶段,它针对的是统一的LLVM IR,不论是支持新的编程语言,还是支持新的硬件设备,都不需要对优化阶段做修改
- 相比之下,GCC的前端和后端没分得太开,前端后端耦合在了一起。所以GCC为了支持一门新的语言,或者为了支持一个新的目标平台,就 变得特别困难
- LLVM现在被作为实现各种静态和运行时编译语言的通用基础结构(GCC家族、Java、.NET、Python、Ruby、Scheme、Haskell、D等)
为什么使用三段式设计?优势在哪里?首先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:假如有N种语言(C、OC、C++、Swift…)的前端,同时也有M个架构(模拟器、arm64、x86…)的target,是否就需要N*M个编译器?三段式架构的价值就提现出来了,通过共享优化器的中转,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